IFF學術委員會主席、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黃奇帆表示,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,預計到2035年,現在4億中等收入群體會增加到8億,6億的低收入群體會減半,內需消費的能力將大大提高,內循環的第一動力將更加強勁,促進中國經濟更好、更高質量的發展。
12月4日,在國際金融論壇(IFF)第18屆全球年會上,黃奇帆表示,目前,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為42%左右,這個比例是比較低的,未來要形成以消費為主體的需求格局,必須調整收入分配格局。在今后內循環為主、共同富裕的政策推動下,勞動力收入占GDP的比重會進一步提升,預計2030年可能上升到50%。
“以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,不是‘內卷’、‘躺平’,而是更大范圍、更寬領域、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,是要形成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?!秉S奇帆認為,新發展格局中以內循環為主,至少意味著未來經濟運行將會有幾個新特征。
首先是工業體系將變得更具韌性、更有質量效益和更加安全。黃奇帆表示,雖然我國現有工業體系門類齊全,但實際上存在著幾個問題:很多產品處于低端低質、高端高質的交手,關鍵技術和零部件被“卡脖子”;同質化競爭嚴重,產業內分工不足,對細分市場的開放嚴重不足;能源資源部分糧食產品進口依賴度過高,總體成本居高不下,能源安全、糧食安全存在隱患。
“在內循環條件下這些短板都會被一一彌補?!?span id="h3vafouhp" class="text-parser_strong__14xXy" style="margin: 0px; padding: 0px; font-weight: 700; -webkit-tap-highlight-color: transparent;">黃奇帆認為,通過擴鏈、補鏈、強鏈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鏈集群,比如,粵港澳大灣區、京津冀、長三角和成渝雙城經濟圈,將形成一批空間下高度集聚、上下游緊密協同、供應鏈節約高效、規模達萬億級的具有全球經濟力的產業鏈集群。在這個過程中,頭部企業要占據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環節,同時,中小企業要致力于專精特新。
其次,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在去年10月介紹,中國的外貿依存度,也就是外貿進出口總額與GDP的比例,由過去的60%以上下降到目前30%多一點。經濟增長越來越多依靠國內消費和投資。
黃奇帆表示,未來隨著中等收入人群進一步增加,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將進一步凸顯。過去靠國際市場外循環來拉動中國經濟的格局,將逐步轉變為由我國自身超大規模市場的多層次、多樣性的消費牽引內循環、促進雙循環的新格局,外貿依存度將逐步降到25%左右,經濟運行將更多的依賴內循環和國內市場。
“轉向內循環為主,不僅意味著要進一步打通生產、交換、分配、消費各環節的梗阻,形成更加暢通的經濟循環,還要通過推進勞動力、資金、土地、技術和數據等要素市場化配置,為著力點提升全要素生產力。外循環拉動下拼的是要素的投入程度,比如說勞動力和土地等足夠便宜,外資就來了,內循環驅動下拼的是要素的配置效率,需要有深層次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?!秉S奇帆表示,這會是中國經濟運行的第三個新特征。
科技創新方面,2020年,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總經費的比重首次超過6%,這一比例此前多年徘徊在5%左右。“十四五”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,將這一指標逐步提高到8%以上。黃奇帆認為,隨著一批新型研發機構的加快培育,單方面被人“卡脖子”的情況會有較大改變,同時從基礎研究到技術開發再到產業化的創新鏈條也將加速形成。來源:第一財經